的“教授+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
(10)构建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完善以“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和技术开发岗”为基础的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强化合同管理,推进全员聘用。健全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分类晋升、分类计酬机制,以“聘用制”打破“终身制”,用好用活人才。推行“学科(方向)带头人+创新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学科团队带头人相对独立的学术骨干、技术辅助人员和研究生自主选聘权。建立跨学院、跨学科人才互聘、双聘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11)完善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人才制度,坚持德才兼备,构建以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的专职科研队伍评价机制;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与实验技术、图书情报等教学科研辅助队伍评价机制;以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管理服务队伍评价机制。
(12)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统筹校内分配与奖励制度,支持学科团队、人才特区强化目标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建立多元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实绩和贡献导向,实行人才薪酬待遇与其现实贡献、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结合,年薪制和绩效奖励相结合的协议工资制。适度扩大协议工资制实施范围,探索在一流学科团队的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和关键岗位实行协议工资制,全方位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